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的事情现在总算尘埃落定了。中科院考古所所长站出来声明这个墓确实是真墓,并非第二个周老虎。因为我对考古很感兴趣,这件事我一直在关注。从一开始我就认定那些怀疑的人,包括所谓的“国学家”,都是在那里胡搅蛮缠。考古队一开始列出了六大证据,现在增加为九大证据。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条理由。我认为一条就足够了,从墓的规格可以完全判定出来。古时候的墓葬可不是随随便便,大小规格都非常讲究。什么样级别的人享用什么样级别的棺椁墓葬,遵循很严格的规定。我看过很多中国重大考古发掘的纪录片,包括周原的发掘、安阳的甲骨、中山靖王刘胜墓、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三星堆、秦公大墓,我都认认真真看过。广州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我一个人跑去看过好几遍,总共去过三次,下一次回国我还想去。当然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于考古的认识局限于很低的不入流水平,但诸如此类的东西看多了以后就对考古这个事情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感觉。关于墓葬,那个是非常讲究,比如“黄肠题凑”这个形制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非帝王不可。有考古经验的人站在一座古墓面前根据墓道的长度、规模的大小、埋葬的深浅就完全可以判断墓主人的级别。这根本不是什么能够自由发挥的事情。既然这是个王侯级别的墓葬,魏晋时期这个地段只葬了曹操这么一个王,那几乎就是铁板钉钉的了,还用得着其它证据么?光就这一点我可以说99%的可能就是曹操墓了。至于鲁潜墓志的证据以及刻有魏武王的众多石碑的出现,则毫无疑问地佐证了这确确实实是曹操墓。此外,二十四史里面从来就公认《三国志》是一部比较严谨可信的史书,其它有些象《晋书》什么的就不那麽严谨。从信史的记录推断曹操墓的方位是完全可靠的,就好比当年王国维由甲骨文考证出来的商王世系基本符合《史记》里的记载一样,早就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这件事情我是这么看的。曹操墓的寻找过程很早就开始了。这是由于三国志里对它的方位有明确记载。就是邺城以西多少里地,距离西门豹祠多少距离,以及什么样的地貌特征说的非常明确。所以很早就界定了曹操墓的大致区域。这座东汉大墓是大约四五年前才发现的。所以是证据在先发现大墓在后,不存在发现墓了以后再拼凑证据的嫌疑。第二就是年代问题。如果说这个不科学,那末什么才是科学的方法呢?无非就是对人骨进行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吧。我承认这个后续工作必须要做。而且我也不认为这个遗骨一定是曹操的,是盗墓贼的也未尝不可能。但是整座墓是东汉晚期的毫无疑问,这个从墓的结构应该能够断定。关键一点还在于魏武王碑的出土,这是最直接的证据。不是一块而是出土了很多块。其中少数几块是从盗墓者手里缴获的,怀疑者抓住这一点不放。但考古队长很明确指出大部分铭牌都是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的,不存在伪造的可能。曹操生前被汉朝封为“魏公”、后封“魏王”,死后被谥为“武王”,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魏武王这个称呼只存在一年时间,历史上除了曹操没有其它人有过这个封号。这个远比碳十四的测定精确得多。这样的推论还不够科学吗?

科学这个东西有时候很鼓惑人,就象“爱国”这个名词经常会被滥用一样,关键在于怎么鉴定是“科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年前搞的那个轰轰烈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断代的动机是由于中国的信史源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前841年,在这之前的历史从来就没有明确的纪年。人家埃及的上古史都是有明确纪年,咱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的前面一大截怎么能够这样不明不白呢,所以必须断代。但是周以前的历史年代久远,缺乏直接证据。怎么办呢,只好寻找间接证据。最有名的那个证据就是史书里记载武王克商的年份是甲子年,并且“岁在鹑火”。“岁”是木星,“鹑火”是一个星座。于是一帮人就用天文方法推算这样的天象应该对应于什么年份,最终筛选出公元前1046年为周的起始年代,这是新版《新华字典》附录中国历史年代表里列的年份,我们上中学时写的则是“约前十一世纪”。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你说这个方法科学吗?貌似很科学,但这里的问题是没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再严谨科学,也只是间接证据,光凭间接证据就盖棺定论写进教科书里去我不认为是科学的方法,我宁愿倾向于“约前十一世纪”的说法。中国的上古史,本来就混沌不清,连孔子当年都感慨说"茫昧无稽",一头雾水。断代的事情,我看就歇了吧,别再折腾了。相比之下,曹操墓不同,它既有间接证据又有直接证据,所以我认为要可靠得多。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质疑的人有道理。其实未然。这里我来分析一下。首先,天底下的事情,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我这里只是围绕着百分之99这个可能性来进行探讨。关于石碑,当然可以说是有可能曹操赏赐给墓主的。初看起来似乎有这个可能。但细想一下可能性很小。一是在同一个墓里出土这么多刻着魏武王的石碑,二是有几块明显是私人用品,如魏武王慰项石,就是石枕,怎么可能会送给别人?还有魏武王这个称号只存在过一年,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在网上查一下就知道,曹操被封为“魏公”的时间是公元213年,被封为“魏王”的年份是公元216年。曹操在公元220年正月病亡,追谥为“武王”。注意“武王”是谥号,生前不可能拥有这个称号,略知中国历史的这应该是常识。同一年十月,曹丕称帝,追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注意“太祖”是庙号,“武皇帝”是谥号。所以从曹丕称帝开始,在公开场合称号曹操应该是“魏武帝”。注意古时候“帝”和“王”是完全不一样的等级。“王”是从属于“帝”的,要低一个等级。这样,“魏武王”这个称号只存在了不到一年时间。我们现在假如这些石碑是曹操赠给墓主的。那末墓主的死亡时间必须在曹操死后到曹丕称帝这短短十个月时间。好了,那些质疑者只需查一查有什么其他的大员死于这一时期就可以了。这个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跟曹操关系密切,生前获得曹操很多私人赠品包括枕头。2.地位极高,属于王侯一级,因而丧葬等级很高。3.死于公元220年正月至十月间。

所以社科院列的几条证据看似儿戏一样很文科,不像是科学依据。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完整的科学推论。比如“称号相符”这四个字它背后的意思我可以演绎成了上面这一长段。至于从尸骨年龄约60岁判断墓主是曹操本身不能作为依据,这是自然。从逻辑的角度讲,这个应该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作为推论的依据也未尝不可。我们需要质疑的声音。但是作为局外人判断质疑者是否站得住脚的很重要一点是看究竟是什么人在质疑。质疑者是否经过专业训练。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阿波罗登月是个骗局,质疑的人甚至把疑点整理出来出版了厚厚的书。中科院数学所每年收到好几筐来自民间的稿件,声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那些显然都不能作数。质疑之声必须来自专业队伍本身才显得有份量。曹操墓这件事,考古界的人士基本意见一致,质疑之声都来自行业外边。国学家也好,文物收藏家也好,不管他们亮出什么样唬人的头衔或者招牌,其实都不是真正从事考古这一行的。

(写于2014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