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高考制度,改来改去,不知何去何从。总体趋势大概是往西方靠近。但是美国的这套升学体系果真合理吗。我曾经参加过这边大学的录取工作。很惊讶于SAT成绩只占评估的大约15%左右。录取与否主要依据高中四年成绩。但问题是高中的情况差异很大。同样是A,不同学校的水准相差太大,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另外就是推荐信。直觉告诉我这东西主观性太大,平时多跟老师套套近乎,让老师留下个好印象,岂不占便宜?隐约间好像又回到了隋朝的九品中正制,或者汉代的举孝廉。只要有权贵举荐你品行端正孝敬长辈,就可以做官,岂不荒唐。还有就是个人陈述,完全就是鼓励大家编故事,就跟演戏一样演得越逼真越好,最好让评审老师读着读着感动得热泪盈眶。至于那些课外活动,猫腻就更多。最可笑的是面试,看着顺眼、谈吐得体的就录取,看不顺眼的就予以拒绝,分明是以貌取人嘛。难以想象这一套适用于中国眼前的国情。现在国内好点的大学,贫寒子弟在学生中的比例愈来愈少。如果把这套猫腻的评价体系搬进来,必将加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两极分化。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套东西倒是跟市场经济更加接轨。因为人一旦走上社会就要学会自我包装、会编故事、会跟领导套近乎。真才实学其实并不要紧,关键是要学好忽悠的本领,以假乱真、脸皮得厚,这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生存技巧。大家推崇备至的所谓“情商”和“素质教育”,说白了无非就是如此。要学会这一套,大家就让孩子们从入学申请开始吧。与其埋头于摧残人性的奥数题海,还不如实践一下自我推销的本领。从这方面来讲,西方的教育确实有其与时俱进和成功到位的地方。
(写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