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里社会变化很大,唯独高考依然香火兴旺,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那么崇高。其实呢,现在的高考只是关乎父母的面子,横竖能考上的,考个好学校么,能让父母脸上有光,如此而已。物以稀为贵,想当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只有60万,现在是700万,增加了十倍都不止。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的同时,完全褪去了昔日的光坏。通俗地说,就是不值钱了。想想古时候读书,那真的应该读。头悬梁锥刺股,值啊。因为读好了书,什么都有了:有名、有利、有权、有钱。还有美女,排着队让你挑花了眼。如果祖坟冒了烟,一不小心考上进士,不说别的,光是凭着有资格从午门正中间那个大门步入紫禁城正眼看一眼皇上,那也是莫大的荣耀啊。你说现在读书有啥意思呢。见不着皇帝也就罢了,辛辛苦苦念书,考上什么三本、二本、一本、211、985、清华北大,有什么区别呢。也许,毕业之后头一年能比同龄人每月多拿两千块工钱,仅此而已。等过几年,别人跳几次槽后早就甩开你两条街了,含辛茹苦拿一个学位不过是个空名头。至于什么硕士博士博士后,更是枉费时日,等到毕业还不是同样为了找工作而焦头烂额。反正学校里学的,社会上基本用不着。读书读得人傻乎乎的,连对象都难找。

国内的高考制度,改来改去,不知何去何从。总体趋势大概是往西方靠近。但是美国的这套升学体系果真合理吗。我曾经参加过这边大学的录取工作。很惊讶于SAT成绩只占评估的大约15%左右。录取与否主要依据高中四年成绩。但问题是高中的情况差异很大。同样是A,不同学校的水准相差太大,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另外就是推荐信。直觉告诉我这东西主观性太大,平时多跟老师套套近乎,让老师留下个好印象,岂不占便宜?隐约间好像又回到了隋朝的九品中正制,或者汉代的举孝廉。只要有权贵举荐你品行端正孝敬长辈,就可以做官,岂不荒唐。还有就是个人陈述,完全就是鼓励大家编故事,就跟演戏一样演得越逼真越好,最好让评审老师读着读着感动得热泪盈眶。至于那些课外活动,猫腻就更多。最可笑的是面试,看着顺眼、谈吐得体的就录取,看不顺眼的就予以拒绝,分明是以貌取人嘛。难以想象这一套适用于中国眼前的国情。现在国内好点的大学,贫寒子弟在学生中的比例愈来愈少。如果把这套猫腻的评价体系搬进来,必将加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两极分化。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套东西倒是跟市场经济更加接轨。因为人一旦走上社会就要学会自我包装、会编故事、会跟领导套近乎。真才实学其实并不要紧,关键是要学好忽悠的本领,以假乱真、脸皮得厚,这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生存技巧。大家推崇备至的所谓“情商”和“素质教育”,说白了无非就是如此。要学会这一套,大家就让孩子们从入学申请开始吧。与其埋头于摧残人性的奥数题海,还不如实践一下自我推销的本领。从这方面来讲,西方的教育确实有其与时俱进和成功到位的地方。

(写于2016年)

返回目录